当前位置:首页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内容详情

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 助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时间:2024-10-31点击数:6543来源:长沙人大杂志

2023年8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意见交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2024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和市人大常委会督查组的督查报告。报告显示,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基本落地落实,一些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人大监督直击问题短板


2022年,全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响铃交卷”。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市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贯彻落实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要求,将听取和审议全市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文化企业,下同)专项报告纳入2023年工作要点。
为做好报告的审议准备,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视察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文树勋高度重视,率主任会议成员深入市国资集团“长沙·锦绣拾光”项目、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和企业,了解企业转型、资产盘活、保值增值及改革发展等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伟群率队前往市属重点国企长沙城发集团、长沙水业集团、湖南投资集团调研,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详细了解市属国企资产管理、改革推进、风险防控等情况,并听取了企业建议。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专题座谈,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和专家意见,全面掌握了一线资料,揭示了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2023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在分组审议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言热烈,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布局有待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明显不足,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普遍较弱,企业投资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二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不高,市属国企对GDP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经营性国企盈利能力不强,规模偏小、增长乏力,仍有部分“僵尸企业”及低效资产尚未完成清理。三是企业风险管控仍需强化,部分市属国企注册资本金出资不到位、不及时,个别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压力较大,少数企业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四是国企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层级多、链条长,股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现象较为突出,园区国企监管存在缺位,全市集中统一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市人大常委会于2023年9月及时将审议意见交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审议意见提出,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引导全市国企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做优做强国企产业基金,加快市属国企资产证券化步伐;健全完善国企监管体系,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统一监管制度和标准,推进园区国企规范化管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快做实市属国企资本金,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加强高风险领域项目投资监管,降低企业经营性债务风险,防止企业经营性债务转化为政府隐性债务;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加快“僵尸企业”和低效资产处置,以“一利五率” 经营指标为导向优化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加强国有企业收益收缴管理。


推动审议意见落实见效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专题部署办理工作;国有企业担当作为,锐意进取,采取系列措施,积极落实审议意见要求,共同发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市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文化企业)资产总额18405.19亿元,其中市本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890.34亿元。2023年,全市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299.11亿元,净利润70.50亿元;其中市本级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888.31亿元,增长4.88%;净利润36.68亿元,增长7.69%。
市人民政府着力优化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功能效率,实施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20家市管企业集团整合为15家,形成经营类、金融类和文化类企业“11+2+2”的市属国企布局。优化组织机构、股权架构、权责体系等,压减市属国企法人18户。修编长沙国资国企发展战略暨“十四五”规划,引导全市国企扩大对工业及新兴优势产业链和“1+2+N”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领域的投资。强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引导支撑,截至2023年底市属国企发起或参与设立81支基金。2024年5月17日长沙城发集团下属泓盈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市属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达到8家。
全市国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国资国企运行进一步规范。市人民政府制定强化防范系统性风险双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全过程监督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理顺部分国企股权和管理权关系,规范和完善股东代表履职制度。定期进行产权登记梳理,建立市属国企“白名单”制度。市国资委组织开展内控有效性抽查评价,揭示和整改企业内控缺陷119项。市属国企全年共处置问题线索101件,立案72件,处分73人。新出台12个制度文件,“1+9+N+X”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持续健全。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逐步将市民政局、市妇联等单位监管的企业纳入企业集团实施统一监管。明确市审计局对园区国企进行指导和牵头监管,压实园区国资监管机构履行“三大”职能,有效填补监管空白。
市人民政府及财政、国资、审计等部门多措并举,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合理设置企业尤其是新组建企业注册资本规模,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6亿元注入市属国企资本金。开展国有资产常态化清查摸底,实现了市本级和区县(市)国有企业财务快报和统计年报全覆盖。制定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方案,建立市属国企投融资审核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债务管理机制。建立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债务监测系统、企业财务快报系统,重点关注市属国企融资成本高、融资增速快等异常情况,督促异常情况整改,确保处置及时到位。2023年化解隐性债务79.83亿元,市属国企整体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稳定,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市属国企持续“瘦身健体”,着力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实施“降成本、提质效、促平衡”行动,市属国企百元营收成本费用同比下降0.35元,总融资成本降幅达30个BP。组织两轮摸底,梳理原改制重组、处僵关闭、政策性破产等方面未能及时解决的六大类14个具体问题,形成了处理意见。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纳入了考核体系。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工资总额预清算管理。探索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库,加大支出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方向。搭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及自评工作体系,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作用凸显


2023年以来,全市国企提高站位、保持定力、担当作为,当好“顶梁柱”,做好“压舱石”,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作用愈加凸显。
市属国企加快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新增股权投资33.52亿元,出资162.06亿元发起或参与设立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投向制造业、信息技术等实体产业。城发集团通过投资27支基金以及直接投资投出31个产业项目,投资额72.9亿元;湘江集团打造的长沙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投入运营。组建设立长沙数字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要素交易领域的引领者与智慧城市数字资产投资运营平台。原国投集团投资了韶光络版、微纳坤宸、汇思光电等13个科创产业项目,投资额77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原建发集团压减非主业投资项目2个,与华为云等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科技公司,主动对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曙光集团完成4个智能化改造项目。
全市国企积极投入到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中,聚焦产学研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团队奖励制度设立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健全研发体系,2023年研发投入8.7亿元,同比增长130%,积攒了发展后劲。积累1015项原创知识产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4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6个,参与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34个;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个、省级3个、国家级3个。水业集团子公司华博信息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目录,为全省市州国企首家。燃气实业全力推进智慧燃气建设,8家子公司完成管网信息化建设。
在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中,全市国企围绕打造“三个高地”、提升城市能级品质、推进城乡融合、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等重点工作,主动参与重大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市属国企2024年共铺排453个项目,计划投资额503.02亿元,列入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78个,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有效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实做细做优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能源保障等公共服务,助力兜牢民生底线,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扫码分享

Copyright 2007-2021 ChangSha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技术支持电话:0731-88668525  邮箱:hncsrd@126.com

备案序号:湘ICP备1000759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